记者:您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是什么时候?请分享您与中国的故事。
沈如风:我对中国文化热爱的种子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种下,但是花费了很长时间才生根发芽。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曾和我说过,在她年轻的时候,大英博物馆举办过一次兵马俑展,当时很多英国民众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观兵马俑,我的母亲也不例外,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她并没有看到兵马俑,并且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另外,我的母亲练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气功,气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可以治疗疾病,强身健体。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新奇事物,这些事物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成为我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的深刻记忆。
记者:您决定投身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事业的契机是什么?
沈如风:在大学学习期间,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中国文化中。南安普顿大学是我学习汉语的起点,在校期间我还学习了法语和西班牙语,我也巧妙地将这两种语言的学习方法与汉语学习相融合,这些方法帮助我快速地提高汉语能力。我明白通过这扇语言学习的大门,前方将是全新的语言学习之路。我决定更深入地学习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并就此开始了一段漫长、曲折的求学之路。
我的大学给予了我很多学习汉语的机会,让我到南京大学交流学习了一年。这段留学经历让我意识到学习汉语唯一有效的途径是在中国居住和生活,所以在毕业后,我选择了去一所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中学工作。在工作期间,我白天教授学生们英语知识,并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学习汉语。
在这一年中,我还开始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其中鲁迅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机缘巧合我来到了厦门大学,并且获得了为期一年的奖学金。我在厦门大学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学的知识,并且开始进行汉语翻译工作。
这让我想起在南安普顿大学学习期间,很多法语和西班牙语的课程都涉及到的翻译问题。老师曾告诉我,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所以我很愿意尝试做汉语的翻译工作。有一次,北京龙泉寺联系到我的朋友,希望他可以帮助龙泉寺翻译学诚法师的作品《好好说话》。我的朋友向他们推荐了我参加此次翻译工作,这也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
从此以后,我的翻译工作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喜欢这项工作,渴望更加深入地了解翻译工作。我认为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时间不断地打磨与实践。但是更有趣的是,它也会给我带来更多新的挑战,让我不断进步。
记者:在翻译过程中,您是如何展现作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沈如风:我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而这些作者都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非常了解中国文化。我翻译的《好好说话》《金陵》等作品中都充满了作者对佛家、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解读,因此为了让英语读者能够充分地读懂这些书,我着重于确保翻译作品忠于原文,保留其内容的精髓。我在翻译朱一叶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哈扎尔之匙》的过程中,特意保留了原著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并且使用了一些英语读者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解释这些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科幻小说关注的是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变化,《哈扎尔之匙》 展现的是中国人对于未来社会变化的看法,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现状与发展情况。简而言之,一个翻译家在翻译作品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地加入自己的想法,而要忠于原著。
记者:在翻译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沈如风:目前我的工作重点除翻译短篇小说之外,为了让翻译作品的内容更加忠于原著,我还要提高对于中国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和作者的叙事技巧。我相信这也是每个翻译家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今年9月,我开始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中国文学研究硕士学位,我希望这段学习经历可以增加我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储备。
记者: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那么您认为目前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和出版中面临哪些困难?
沈如风:我认为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是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和出版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希望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了解到中国的发展现状,而我认为这些读者的阅读倾向已经偏离。他们不是怀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之情进行阅读,而是希望从阅读中获得更多关于中国的有效信息。我发现,目前很多中国作家都非常擅长创作与“人”相关的作品,这些人物故事都具有跨国性,适于中外读者阅读,因此这种中国文学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推广到世界各地。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